娃坐不住、老走神? 这可能是多动症

发布时间:2025-10-16 | 来源: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  “上课10分钟,屁股挪了8次”“写作业5分钟,玩橡皮半小时”“别人说话像没听见,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”……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,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“太调皮了”“不听话”,甚至忍不住批评指责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这些看似“不守规矩”的表现,可能不是孩子故意捣乱,而是多动症(ADHD)发出的“预警信号”?
 
  多动症,学名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”,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,并非简单的“性格问题”。它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、冲动控制和活动水平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对学习、社交甚至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多动症的真相,帮助家长识别早期信号,用科学的方法守护孩子成长。
 
  多动症不是“调皮”
 
  很多家长对多动症存在误解,认为“孩子活泼好动很正常,长大就好了”。但实际上,多动症和普通调皮有着本质区别。
 
  普通的孩子可能在新环境、陌生场合会兴奋好动,但在需要安静的场合(如上课、写作业)能自我约束;而多动症孩子的“多动”“走神”是“无差别”的——无论在什么场景,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注意力。这不是“态度问题”,而是大脑发育的差异。
 
  研究发现,多动症儿童的大脑中,负责注意力、冲动控制和执行功能的区域(如前额叶皮层)发育速度可能比同龄人慢3-5年。就像一台“发动机”转速过快,但“刹车系统”却不够灵敏,导致孩子难以“停下来”集中注意力。因此,简单用“调皮”定义他们,不仅不公平,还会让孩子因不被理解而陷入自卑。
 
  警惕!这些“异常信号”可能是多动症的早期表现
 
 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有三大类: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/冲动、混合型(两者兼具)。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可能不同,家长可以通过这些细节初步判断:
 
  1. 注意力不集中:不是“不想听”,是“听不进”
 
  做事“三分钟热度”:玩玩具、做作业时,很容易被外界声音、光线吸引,频繁换项目,一件事很难坚持超过10分钟。
 
  “左耳进右耳出”:家长说话时看似在听,但转头就忘,甚至没听清指令;上课时眼神发直,思绪“飘到九霄云外”。
 
  丢三落四成常态:文具、书本、作业本经常找不到,甚至忘记老师布置的任务,不是“马虎”,是记忆力和组织能力较弱。
 
  2. 多动/冲动:不是“坐不住”,是“控制不住”
 
  “永动机”式好动:在座位上不停扭动、踢腿、玩手,甚至离开座位跑来跑去;年龄小的孩子可能整天爬上爬下,没有“安静”的时候。
 
  “抢跑型”行为:上课老师问题没问完就抢答,排队时插队,玩游戏不遵守规则,难以等待。
 
  “脱口而出”式表达:别人说话时会突然插嘴,打断对话,不考虑场合和他人感受。
 
  3. 混合型:注意力与多动问题并存
 
  这类孩子同时具备上述两类症状,既难以集中注意力,又无法控制冲动行为,在学习和社交中更容易遇到困难。
 
  注意:如果孩子偶尔出现这些行为,不必过度焦虑;但如果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,且在家庭、学校等多个场景都明显影响生活,就需要引起重视。
 
  别急着贴标签,科学干预是关键
 
  当孩子出现疑似多动症症状时,家长容易陷入两个极端:要么觉得“孩子还小,长大就好了”,放任不管;要么过度焦虑,随便给孩子贴上“多动症”标签。其实,科学的做法是:先评估,再干预。
 
  1. 第一步:专业评估,排除“假性多动”
 
  有些孩子的“多动”“走神”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,比如:
 
  环境因素:学习压力过大、家庭关系紧张、睡眠不足等;
 
  营养问题:缺乏铁、锌等微量元素,或过多摄入高糖、添加剂食品;
 
  其他疾病:听力障碍、视力问题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。
 
  因此,建议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心理科、发育行为儿科或神经内科,通过医生访谈、行为量表评估、注意力测试等方式综合判断,明确诊断。
 
  2. 第二步:非药物干预:用“耐心”和“方法”帮孩子“补短板”
 
  对于轻度多动症儿童,非药物干预是首选,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孩子:
 
  拆解任务,降低难度:将“写完作业”拆解为“先写15分钟语文,休息5分钟,再写数学”,让孩子在“小目标”中建立成就感。
 
  视觉化提醒,培养秩序感:用闹钟、计划表、颜色标签帮孩子规划时间,比如“红色代表紧急任务,蓝色代表娱乐时间”,减少因“记不住”导致的混乱。
 
  正向强化,多夸“具体行为”:不说“你真棒”,而是说“你今天写作业时坚持了20分钟没离开座位,进步很大”,让孩子明确知道“什么行为是对的”。
 
  释放精力,合理“动起来”:每天安排30分钟以上的户外运动,比如跑步、跳绳、游泳,帮助孩子消耗多余精力,提升注意力稳定性。
 
  3. 第三步:药物治疗:遵医嘱,不抗拒也不依赖
 
  如果孩子症状较重,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,医生可能会建议药物治疗(如哌甲酯、托莫西汀等)。很多家长担心“副作用”,其实,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,药物能显著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核心症状,且副作用可控。记住:药物是“帮孩子踩刹车”,不是“改变性格”,结合行为干预才能达到比较好效果。
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,是一家集预防保健、临床诊疗、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...【详细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