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多动,注意力差,警惕多动症!

发布时间:2025-10-27 | 来源: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  “孩子坐不住、小动作多、写作业拖拉,是不是太调皮了?”许多家长常将孩子的多动、注意力不集中归因于天性活泼,却忽视了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问题—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,俗称多动症)。多动症并非简单的“调皮捣蛋”,而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、社交乃至心理健康。本文将带您科学认识多动症,学会辨别早期信号,并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。
 
  多动症≠调皮:这些表现需警惕
 
 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缺陷、多动和冲动,但不同年龄段的表现有所差异。
 
  学龄前儿童可能表现为:难以安静玩耍、频繁跑动、无法完成指令、情绪易爆发。
 
  学龄期儿童则常出现:上课走神、作业粗心遗漏、丢三落四、插话打断他人、难以排队等待。
 
  若孩子持续6个月以上表现出上述症状,且在家庭、学校等多种场合均有体现,家长需提高警惕,及时寻求专业评估。
 
  多动症的成因:不是“教育失败”,而是大脑发育差异
 
  许多家长误将多动症归咎于“管教不严”,但科学研究表明,多动症的发生与大脑神经递质(如多巴胺)功能异常、遗传因素、孕期环境(如吸烟、感染)及脑部轻微损伤相关。它并非孩子的“主观故意”,也不是家长的“教育过失”,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生理问题。理解这一点,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第一步。
 
  忽视多动症,可能影响孩子一生
 
  多动症若未得到及时干预,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:
 
  学习困难: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知识掌握不牢,成绩下滑;
 
  社交障碍:冲动行为易引发同伴冲突,孩子可能被孤立或自卑;
 
  心理问题:长期挫败感可能引发焦虑、抑郁,甚至对立违抗行为;
 
  成年风险:部分患者症状持续至成年,可能影响职业规划、人际关系及情绪管理。
 
  早期识别与干预,能显著改善孩子的预后,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。
 
  科学应对:家长可以这样做
 
  面对多动症孩子,打骂或放任都不可取,科学的家庭干预至关重要。
 
  1. 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
 
  固定的作息、清晰的任务清单(如“先写语文作业,再休息15分钟”)能帮助孩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。
 
  2. 用“正向强化”替代批评
 
  当孩子完成小目标(如专注10分钟),及时给予具体表扬(“你刚才坐得很端正,真棒!”),而非一味指责“不要动”。
 
  3. 分解任务,降低难度
 
  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小步骤(如“先把课本翻到第10页”),避免孩子因畏难情绪而分心。
 
  4. 寻求专业支持
 
  若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,可到儿童医院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,通过评估量表、行为观察等方式明确诊断。医生可能会结合行为训练、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(如哌甲酯)制定个性化方案,家长需积极配合,切勿抗拒药物或盲目停药。
 
  结语:多动症孩子需要理解,更需要科学帮助
 
  多动症不是孩子的“缺陷”,而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道特殊关卡。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用耐心替代焦虑,用科学方法替代盲目管教,同时呼吁社会减少对多动症儿童的误解与偏见。只要及时干预、家校协同,多动症孩子同样可以发挥潜能,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。如果您发现孩子有相关症状,请尽早行动,为他们争取宝贵的干预时间。
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,是一家集预防保健、临床诊疗、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...【详细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