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做事不专心、容易走神?警惕多动症的信号!

发布时间:2025-11-13 | 来源: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  “搭积木搭到一半就跑去玩汽车,刚说的事转头就忘”“画画时总盯着窗外发呆,半小时连轮廓都没画完”—— 孩子做事不专心、容易走神的表现,让不少家长倍感头疼,甚至下意识给孩子贴上“没耐心”“三分钟热度”的标签。但家长们可能没意识到,这些看似“不用心”的行为,或许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,俗称多动症)的早期信号。多动症是儿童神经发育的常见问题,并非孩子“故意不听话”,早发现、早干预才能帮孩子更好成长。今天就带家长读懂多动症的隐藏信号,走出育儿误区。
 
  别误判:多动症的信号,不止“不专心”
 
  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大脑注意力调控系统发育不完善,早期症状多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,家长可对照观察:
 
  “分心走神”是核心表现。孩子做任何事都难以集中精力,玩玩具时会被轻微声响吸引,刚拿起绘本就被桌上的橡皮吸引;听指令时常常“左耳进右耳出”,家长说“把玩具收拾好”,他可能只拿起一件就跑去做别的;记东西特别“马虎”,老师留的作业记不全,自己的水杯、围巾也经常弄丢,不是不用心,而是注意力根本无法稳定聚焦。
 
  部分孩子伴随多动冲动表现。上课坐不住,频繁扭动身体、用手敲桌子,甚至悄悄离开座位;说话不分场合,经常打断别人的对话,老师讲课中途突然插话;行动缺乏思考,比如未经允许就拿同学的东西,跑步时不顾危险横冲直撞,容易发生磕碰摔倒。
 
  这些症状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,比如学习成绩明显落后,因经常“捣乱”被同学孤立,或因频繁被批评而产生自卑、厌学情绪,这些都不是靠“讲道理”能解决的。
 
  划重点:区分“正常分心”与“多动症”的3个维度
 
  很多家长容易把孩子的正常拖延和多动症混淆,盲目批评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。两者的核心区别主要有三点:
 
  看“专注的稳定性”。正常孩子分心多是暂时的,遇到感兴趣的事(如喜欢的动画片、益智游戏)能专注20-30分钟,外界干扰也能快速回神;多动症孩子的专注像“风中烛火”,哪怕是爱玩的拼图,也撑不过10分钟就会转移注意力,且很难被拉回当前任务。
 
  看“分心的场景性”。正常孩子的分心多和场景相关,比如在嘈杂的环境里难以安静看书,但在安静的书房能专注学习;多动症孩子的分心是“无差别”的,无论在课堂、家里还是兴趣班,无论做简单还是复杂的事,都容易走神,且这种情况会持续6个月以上。
 
  看“症状的场景覆盖”。普通拖延多发生在学习场景,比如写作业、上网课时;而多动症的症状会出现在多个场景,无论是在家、学校还是外出,孩子都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冲动的特点,持续时间通常超过6个月。
 
  家长支招:4个方法,帮孩子稳住注意力
 
  若发现孩子有类似症状,家长无需恐慌,可按以下步骤科学处理,避免陷入“批评—反抗”的恶性循环:
 
  1.  做“注意力观察员”。准备表格记录孩子的分心时刻,比如“搭积木时因听到鸟叫分心3次”“写作业时被文具图案吸引2次”,同时标注孩子专注的场景(如“听故事时专注18分钟”)。持续记录1周,能快速找到孩子分心的规律,为后续调整提供方向。
 
  2.  打造“低干扰”环境。孩子做事时,把周围的玩具、零食、电子产品收起来,书桌只放当前需要的物品;避免在孩子学习时大声交谈、频繁进出房间,用安静的氛围帮孩子减少外界干扰,降低分心概率。
 
  3.  用“短任务”培养专注。根据孩子的专注时长布置任务,比如孩子只能专注10分钟,就把“画一幅画”拆成“先画轮廓(5分钟)—休息2分钟—涂颜色(5分钟)”,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及时鼓励,让孩子在成就感中逐渐延长专注时间。
 
  4. 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若调整1-2个月后,孩子的分心问题仍未改善,或出现上课完全跟不上、社交时难以融入集体、因频繁被批评而自卑等情况,建议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做专业评估。医生会通过专业测评判断孩子是否为多动症,并给出行为训练、心理疏导等个性化干预方案。
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,是一家集预防保健、临床诊疗、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...【详细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