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课走神,作业拖延?警惕是多动症在“捣乱”
发布时间:2025-11-13 | 来源: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“老师又找我了,说孩子上课全程盯着窗外,提醒多少次都没用”“晚上写作业像磨洋工,一道计算题能抠半小时橡皮”—— 面对孩子这些学习问题,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“孩子太懒”“故意不听话”,轻则反复说教,重则批评指责。可家长们或许没意识到,若这些表现频繁出现且难以纠正,可能不是孩子的“态度问题”,而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,俗称多动症)发出的早期信号。多动症容易被误解为“调皮”,但它本质是神经发育问题,早识别、早干预才能帮孩子少走弯路。
先别乱贴标签:多动症的核心信号,不止“走神拖延”
并非所有走神、拖延都是多动症,医学上对多动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,家长需先分清“正常调皮”与“病理信号”。除了上课走神、作业拖延,若孩子同时出现以下表现,且持续6个月以上、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场景都存在,就需要警惕:
注意力缺陷是核心特征之一。孩子不仅上课容易被外界干扰,比如同学的笔掉了、窗外的鸟叫,都会让他转移注意力;还常出现“丢三落四”的情况,课本、文具频繁丢失,老师布置的作业转头就忘;做事更是“有始无终”,刚拿起画笔就去玩玩具,哪怕是喜欢的拼图,也很难完整拼完。
部分孩子会伴随多动冲动表现。比如上课坐不住,频繁扭动身体、用手敲桌子,甚至悄悄离开座位;说话不分场合,经常打断别人的对话,老师讲课中途突然插话;做事情缺乏思考,比如未经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,跑步时不顾危险横冲直撞,容易发生磕碰。
这些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,比如成绩明显落后于同龄人,因经常“捣乱”被同学孤立,或因频繁被批评产生自卑情绪,这些都不是“讲道理”能解决的。
别混淆:多动症与“普通拖延”的3个关键区别
很多家长容易把孩子的正常拖延和多动症搞混,盲目干预反而适得其反。两者的核心区别主要在这三点:
看“专注的可能性”。普通拖延的孩子,在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时能集中注意力,比如看动画片、玩游戏时,能专注半小时以上,外界干扰也很难影响他;而多动症孩子即使做喜欢的事,也难以长时间专注,比如玩积木时,会频繁切换玩法,或突然被其他东西吸引,注意力像“走马灯”一样不停转移。
看“拖延的原因”。普通孩子拖延多是“主观选择”,比如觉得作业难就逃避,或想先玩再写;多动症孩子的拖延则是“能力不足”,他们不是不想快,而是大脑难以控制注意力,写作业时会不自觉地摆弄文具、发呆,哪怕心里着急也无法专注,属于“身不由己”。
看“能否被引导纠正”。普通孩子经过家长的耐心引导,比如制定时间计划、明确奖惩规则,拖延情况会逐渐改善;而多动症孩子的问题,靠常规引导很难见效,甚至会因家长的催促产生更强烈的抵触情绪,表现得更“不听话”。
家长该怎么做?先观察,再应对,别让误解伤了孩子
若发现孩子有类似信号,家长无需恐慌,可按以下步骤科学处理,避免陷入“批评—反抗”的恶性循环:
第一步,客观记录而非主观判断。准备一个小本子,记录孩子走神、拖延的具体场景,比如“数学课走神20分钟”“写作业时每5分钟摆弄一次橡皮”,同时记录孩子专注的时刻,比如“玩拼图时专注了10分钟”。持续记录1-2周,能更清晰地判断孩子的问题是否符合多动症特征,也为后续专业评估提供依据。
第二步,用“低压力方法”尝试改善。若暂时不确定是否为多动症,可先调整教育方式:比如将作业拆分成小任务,“先写10道计算题,完成后休息5分钟”,降低孩子的畏难情绪;打造简洁的学习环境,书桌只放当前需要的文具,收起玩具、手机等干扰物;孩子有进步时及时表扬,比如“今天比昨天快了5分钟,很认真”,用正向激励代替批评。
第三步,及时寻求专业评估。若调整1-2个月后,孩子的问题仍未改善,或出现成绩大幅下滑、社交困难、自卑厌学等情况,建议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、发育行为儿科做专业评估。医生会通过量表测评、行为观察、家长访谈等方式,判断孩子是否为多动症,以及是否需要干预。需要强调的是,多动症的干预包括行为训练、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,并非一定要用药,专业医生会根据孩子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。
孩子上课走神、作业拖延,是很多家长的育儿难题。但请记住,这些表现背后,可能是孩子的神经发育尚未完善,而非“故意犯错”。家长该做的,是先放下“孩子不听话”的偏见,用耐心观察代替盲目批评,用科学方法代替无效说教。若问题持续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,才能帮孩子找到“注意力密码”,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渐找回自信与掌控感。
上一篇:孩子做事不专心、容易走神?警惕多动症的信号! 下一篇: 如何改善注意力缺陷孩子的专注力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