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总挤眉弄眼?先排查抽动症
发布时间:2025-10-30 | 来源: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在日常生活中,不少家长发现孩子频繁出现挤眉弄眼、耸肩、清嗓子等奇怪动作或声音时,往往会误以为是孩子调皮捣蛋、故意做作,从而选择批评教育。但实际上,孩子出现这些异常表现,很可能并非故意为之,而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。家长若能及时重视并做好排查工作,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。
一、认识抽动症:不止是 “小动作”
抽动症,在医学上全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,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。其主要特征是不自主、反复、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(或)发声抽动。
肌肉运动抽动常见表现除了挤眉弄眼,还包括眨眼、皱鼻、咧嘴、摇头、点头、耸肩、扭颈、甩手、踢腿等;发声抽动则可能表现为清嗓子、咳嗽、哼声、尖叫声、秽语等。这些症状会在孩子情绪紧张、焦虑、疲劳或兴奋时加重,在放松、专注于某项活动(如看电视、玩游戏)时减轻,睡眠时则会消失。
需要注意的是,抽动症的症状可能时轻时重,部分孩子的症状还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,但也有部分孩子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,对其学习、社交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
二、孩子挤眉弄眼,先排除这些因素
当发现孩子有挤眉弄眼的行为时,家长不要急于下结论,首先要考虑是否由以下非疾病因素引起:
模仿他人:孩子处于生长发育阶段,好奇心强,善于模仿周围人的动作和表情。如果身边有人经常挤眉弄眼,孩子可能会出于好玩而进行模仿。这种情况下,只要家长及时引导,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,通常一段时间后症状就会消失。
眼部不适:眼睛干涩、瘙痒、有异物感等眼部不适症状,也可能导致孩子频繁挤眉弄眼。比如孩子长时间看电视、玩手机,用眼过度导致眼睛疲劳干涩;或者患有结膜炎、角膜炎等眼部疾病,炎症刺激引起眼部不适。家长可以观察孩子是否伴有眼睛发红、流泪、分泌物增多等症状,若有异常,应及时带孩子到眼科检查。
心理因素:家庭环境变化、父母离异、亲人离世、学习压力过大、与同学关系紧张等心理因素,可能会使孩子产生焦虑、紧张、抑郁等情绪,进而通过挤眉弄眼等小动作来缓解内心的压力。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,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,帮助孩子调整情绪。
三、如何科学排查抽动症?
若排除了上述非疾病因素后,孩子挤眉弄眼的症状仍持续存在,且伴有其他抽动症状,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、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进行专业排查,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详细问诊:医生会向家长详细了解孩子症状的出现时间、频率、具体表现、诱发因素、缓解情况,以及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、既往病史、家族病史等,以便对孩子的病情有初步的了解。
体格检查:医生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,重点检查孩子的神经系统,观察孩子是否有其他异常的运动或发声表现,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。
辅助检查: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,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辅助检查,如血常规、生化检查、脑电图、头颅 CT 或 MRI 等,以排除感染、代谢性疾病、脑部器质性病变等其他可能导致抽动症状的疾病。
量表评估:医生还可能会使用儿童抽动症评定量表等专业量表,对孩子的抽动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,为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。
四、孩子确诊抽动症,家长该如何应对?
如果孩子被确诊为抽动症,家长不必过于恐慌和焦虑,抽动症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干预和治疗得到有效控制的。在应对过程中,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正确认识疾病:家长要主动学习抽动症的相关知识,了解疾病的病因、症状、治疗方法和预后,避免因对疾病的误解而产生过度的焦虑情绪,同时也要避免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或过度关注,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。
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: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、和谐、轻松的家庭环境,避免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、指责和惩罚,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,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。同时,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,避免孩子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。
配合医生治疗:抽动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。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、症状严重程度、身体状况等因素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,帮助孩子按时服药,同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心理行为治疗,如行为疗法、支持性心理咨询等,以提高治疗效果。
关注孩子的社交和学习: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社交情况,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沟通,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病情,给予孩子适当的理解和支持,避免孩子因抽动症状而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歧视,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。
五、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的医院,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。医院在儿童常见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,针对儿童抽动症等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,团队成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,能够为孩子提供从问诊、检查到治疗、康复指导的一站式服务。
医院注重为孩子营造舒适、温馨的就医环境,以减轻孩子就医时的紧张和恐惧情绪。在诊疗过程中,医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,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,同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,及时反馈孩子的病情,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和康复训练,助力孩子健康成长。
上一篇:孩子耸肩、清嗓子?警惕抽动症 下一篇:孩子老摇头?可能是抽动症信号
